紫外天文

紫外天文,用天文方法研究天体紫外线辐射它们发射的波长范围在90到350纳米之间。紫外线(UV)线谱测量用于辨别星际气体和尘埃的化学成分、密度和温度,以及热年轻恒星的温度和组成。紫外线观测也可以提供星系演化的基本信息。因为大气的干扰臭氧层因此,地面望远镜、高空气球、探空火箭和轨道飞行器都很难观测到紫外线辐射天文台在韦茅斯的总部工作。

虽然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人尝试用气球研究太阳的紫外线光谱,但直到1946年,火箭运载的仪器才使这成为可能。直到1962年才取得有限的进展,当时第一个轨道太阳天文台(OSO)卫星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这些卫星传回了数千张紫外线光谱,包括第一次观测到的太阳日冕极紫外线(波长低于200纳米)。通过对太阳15年的持续监测,这个项目提高了我们对太阳大气和11年太阳黑子周期的认识。

美国宇航局的轨道天文台(OAO)卫星于1966年首次发射,传回了有关恒星、星际气体和尘埃的紫外线数据,以及对某些星系发出的强大紫外线辐射的首次观测。数据从哥白尼(OAO-3)于1972年发射,测定了星际物质中氘的丰度;它还提供了关于发光的热恒星的大气的大量信息。荷兰天文卫星(ANS)和TD-1卫星在紫外波段对恒星进行了光度和分光光度测量。

国际紫外线探测器(IUE)是美国、欧洲航天局和英国的联合项目,于1978年发射升空。在轨道上运行了十年,它监测了太阳的紫外光谱哈雷彗星在1986年接近地球的过程中,提供了有关主要行星紫外线反射率的数据,并有助于理解类星体;它的大型望远镜使第一次对银河系以外的物体进行紫外观测成为可能,从而可以确定冷恒星在其星斑周期中的温度和结构变化。极紫外线探测器(EUVE;(1992-2000)是第一个专注于这部分光谱的轨道天文台。除了这些卫星的数据外,两颗于1990年发射的主要用于其他目的的卫星,即x射线天文卫星ROSAT [罗依entgen[艾特]和哈勃太空望远镜

    哥伦比亚电子百科全书,第六版版权所有©2022,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版权所有。

    查看更多百科全书文章:天文学:一般